思路——学习物理的捷径
技巧——学习物理的杠杆
学习物理的方法很多,综合和分析是一般的思维方式,有时采用特殊方法进行思考,可以使问题简单化。下面粗略介绍几种供同学们选择。
1、因素分析法:运用有关物理公式,列出与问题有关的和类关系式,了解不变因素,分析问题涉及的变量,作出解答,例如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分别以5米/秒的速度和1米/秒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怎样变化。
2、图示法:认真审题,把题设景象通过画图表示出来,便如力学中受力分析示意图,光学中的光路图,电学中的电路图。
3、极端法:有意扩大变量差异,扩大变化可使问题更加明显,易辩加深对问题的讨论。例如测量中的误差。
4、整体法:把研究的几个相关联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可化简为易。
5、反证法:对一些命题举出反例给予否定。对于“一定”“肯定”等字眼特别有效。
![戴氏价格表](https://www.cy722.com/upload/2020/319.jpg)
学会复习保巩固。复习是巩固知识的良好途径。部分同学的学习往往停留在课堂听讲,课后做练习的简单模式上,没有讲求科学的复习方法。复习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整理课堂笔记,阅读教材,背诵重要内容,做练习,与老师、同学相互讨论某些问题,归纳知识体系,重点突破某个知识点等都是复习的形式。每个同学都可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科学系统的复习。
作文。这部分应该是很多学生头痛的。考场作文不是文学作品,讲究没那么多,更加趋向于应试,老师停留到试卷上的时间有限,而阅卷老师朱笔一批,那就是决定前程的分数呀。所以建议学生注重开头、结尾部分的语言,在写作中注重点题的重要性,将点题落实到实处,不少学生只在开头点题、结尾扣题,其他地方并没有为点题做努力,应试作文需要做到“处处点题”。
预习习惯。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
适应老师的习惯。学会适应老师,长大了就比较容易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准备错题集的习惯。每次考试之后整理错题,找到可以接受的同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研究一下,再把同类型攻下来。
自己出考试题的习惯。不要觉得考试很神秘。你认为老师会考什么,就自己出个3、5题,坚持下来,会发现老师“考不倒”你。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学生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已经了解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这一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初二培训补习学校历史复习资料
江大城市 ④发展短暂而且艰难曲折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的出现: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19世纪晚期, 2、近代通讯的出现: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线电报、电话。
3、报纸出现: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著名的一份中文报纸。
4、印刷出版机构出现: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第21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一)
一、科技:1、詹天佑: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和设计者是詹天佑,设计的路轨:“人”字形。
2、侯德榜撰写的垄断,为表彰他的贡献,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二、思想:1、魏源: 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家,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写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夷”。
2、严复: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译注书中进步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国图存。
第22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二)
1、新式教育的开端: ⑴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同文馆)⑵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后改名为北京大学),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2、新试学堂形成的标志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兴办新式学堂,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3、文学艺术家: ⑴文学巨匠: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孔乙己》 ⑵美术大师:徐悲鸿代表作:《愚公移山》 ⑶人民音乐家:聂耳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⑷历史学:郭沫若历史剧:《屈原》 ⑸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倘若就我们的学习喻作航船,勤奋则是轮船的马达;正确的学习方法便是轮船的方向盘与航线、让我们驾上这艘希冀之船在知识的海洋中园游,让船儿载着我们驶向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