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到了中考前三个月,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可能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原来相对较弱的科目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也可能收效仍不是十分显著。但这时如果再偏向弱科的话,很可能把比较强的科目也拉了下来。而且,中考前两三个月时间安排得很紧,要抽出时间在个别科目上狠下功夫是很难的。因此,应该在尽量照顾弱势科目的前提下,全面兼顾各科,并且努力提高优势科目,以期在优势科目的考试中与别人拉开差距,并弥补弱势科目的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07年某省语文卷中,在考查学生诗歌赏析的时候,首次采用了批注的方法,这一点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此种题型回避了以前老师对整首诗的现成的理解,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这一点尤其值得初三学生重视。广大初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尝试着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掌握老师教给我们的赏析诗歌的方法,能有自己对诗歌独到的体验、理解和感受,真正提高自己文学欣赏的水平,不可机械地去背记一些所谓的重点诗句的含义、写景的作用、哲理诗句的理解。
考场出错了——考试不会只是卡在某个步骤,由于考场环境,容易钻牛角尖。其实很多人发现,题目其实都见过,知识点都会,题不会做,往往只是卡在某一步骤。只要这一步骤通顺了,后面都会做,这也是大家听得懂但是不会做的原因。考试时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做题时容易只朝一个方向去思考,钻了牛角,导致不会做。
主动和独立:身心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的同学,能够在课前主动预习,发现自己学习的困难点,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大脑要高速运转,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自己去考虑,主动发言,不要等老师去“灌输”。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杂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将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初三地理学习方法:谐音记忆复习法
如果学生对大量地图、地名的记忆,和各类知识间的关系不知所措,便会造成地理原理、概念的混肴。对于这种情况,反而好解决。比如在学习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时,可用谐音法编“顺口溜”,如记忆全球的六大板块时可记忆为“南非亚印太美”,在了解我国超过100万的民族有哪些时,可编成:“满蒙回藏苗、维彝壮布朝、侗白土哈瑶”。
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发现,凡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很重视学习的调整,调整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的调整。通过调整,学习目的明确了,态度端正了,计划合理了,方法科学了,时间的分配和精力的使用恰当了,学习就会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