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序不对
(1)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生产的棉花”)
(2)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中心语,应改为“热情的同他交谈”)
(3)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2、搭配不当
(1)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2)她拍摄完这部影片,就宣布正式退出演员生涯。(动宾搭配不当,“生涯”不能“退出”)
(3)这是一次竞争激烈的考试,非用十分的努力才能战胜其他竞争者。(关联词搭配不当,“非”与“才能”不能配合使用。)
3、成分残缺或赘余
(1)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了杂文,成了文学艺术中的奇葩。(缺主语,将“创造了”改为“创造的”)
(2)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3)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4)其余这是过虑的想法。(多余,“虑”就是想,可删去“的想法”)
4、结构混乱
(1)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应该是“主要成分是……”或“是由……配制而成”,两种格式或选用一个)
(2)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两句话揉在一块儿说了,只能选一句说)
5、表意不明
(1)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其他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的领导,不明确)
(2)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6、不合逻辑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就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二、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1、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特别是《考试说明》中指出的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要熟悉改病句的常规方法。
2、修改病句的目的是为了使句子表达准确,语句明白无误。修改病句时,必须保留原意,不可改走样了。
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公园里彩旗飘扬,歌声嘹亮。
这个句子犯的是搭配不当的毛病,“彩旗飘扬”可以看到,“歌声嘹亮”却看不到。修改这个病句时,不能因为搭配不当就把“歌声嘹亮”删去,因为整个句子是要从两个方面来表现公园的热闹非凡的,删去“歌声嘹亮”就把句子的原意给改了。这个句子可以改成“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彩旗飘扬,听到歌声嘹亮”。
3、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改病句时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辨认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要先予以改正。
粮库主任的失职,使40吨小麦霉烂变质。上级领导为了严肃法纪,决定给他行政记过处分,并赔偿部分经济损失。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上级领导……决定……并赔偿……”显然有悖整个句子的意思,“赔偿”的人应该是失职的粮库主任,而不是上级领导。应在“赔偿”前面加上“责令他”。
4、从词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
语文课下课后,黄晓静交给老师二篇课外完成的作文。
这个句子中数词运用不当,应把“二”改成“两”。如不说“二张桌子”“二盏灯”,而说“两张桌子”“两盏灯”。
5、从逻辑事理入手。中学课文虽没有章节专门介绍逻辑知识,但在修改病句时却常需要一定的逻辑知识。平时应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有些句子在逻辑上出现毛病,修改时就要从逻辑角度加以考虑。
对于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作文不是难事,但要写出满意的作文并不是易事。我们不是缺少写作材料,也不是缺少写作方法,问题常常出在立意欠新上。立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在写作之时学会思考、比较,力争创新。要在不断的追求中一步步走向更高境界。立意的境界可以分为“三重天”。一重天,就是第一眼看见题目便决定想写的,这往往是凭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几乎没有经过思考,完全是一种潜意识,一种自然。如果就这样动笔写作,常常是比较草率的,写起来看似顺手,但因为大家都容易想到,因此很难出彩。二重天,就是抛开第一次的想法,经过思考后得到的比第一次完美的结果。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提升,在思考中注意提炼,在选择中注意比较,在舍弃中注意深刻。这肯定会是一种痛,但痛中常常孕育着精彩。三重天,就是再次深入思考,重新分析,通过比较,推敲,筛选,跳出俗套,透过现象,更细,更全,更新,更深,真正“深思熟虑”,从而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想别人没有想的,写别人没有写的,这才是最高境界。
初三数学补习数学记忆力个小窍门
①集中注意力8秒钟
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正是这条建议如此重要的原因:当你真的需要记住一件事时,至少集中注意力8秒钟。当你深陷无数件事急于#%时,这看起来似乎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是值得的。研究显示,大脑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最短也需要8秒。
②不要随便换环境
我们都有过进入一个房间突然发现忘了自己刚才在想什么的状况。别担心,你并没有变得更健忘——你的大脑很有可能只是因为走过一扇门就空白了。研究者们发现,不管是在虚拟还是现实世界,相比于在同一个房间中,实验受试者在穿过一扇门后更容易忘掉刚刚在罐子中放入了什么东西。科学家们还不能解释其中原因,但进入一个新地方似乎会重启我们的记忆。
③握拳
如果你在学习中记不起东西,用力攥紧拳头。正确的握拳姿势可以显著提升大脑提取信息的能力。研究显示,如果你是右撇子,在试图回忆起一件事之前你应该右手握拳。然后你开始回忆,并握起左拳(左撇子则相反)。保持这样的姿势呆一会,研究发现握紧拳头45秒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④锻炼
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认为锻炼在解决任何问题上都很重要,记忆力也不例外。身体活动加强脑的活跃和供氧程度,甚至也许还可以促进大脑中负责记忆的细胞的成长。一项研究发现,女生们在轻度运动之后能更好地回忆起事情。一阵简短的快走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长期坚持更加有效:另一项研究发现女生在坚持锻炼6个月后语言和空间记忆力都会显著提高。
⑤睡觉
高中或大学时,几乎所有人都尝试过在大考之前整夜不睡。但即使你不断把知识塞进大脑到最后一分钟,学到黎明也不如睡个好觉更有益。研究发现,你睡着时大脑的活动实际上能更好地帮你在第二天进行回忆。你醒着的时候大脑总是被不间断的信息轰炸,它会用你睡着的时候去处理这一切,这才是它摆脱没用的信息并重复记忆重要事情的时候。大脑在睡觉时把信息强化为长期记忆。如果你一直醒着,这件事它就无法完成。
初三物理培训班分子动运论和内能详细讲解。
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有、具有、含有;只能说:传递、吸收或放出(释放)热量。热量也不能比较大小,热量的大小或吸热与放热的多少与物体内能的大小、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热传递”中的“热”首先一定是指内能,同时因为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才叫热量,故“热传递”中的“热”又可以指热量。
3.木块从斜面顶端匀速滑到斜面底端,在此过程中,木块的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故机械能减小,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内能增大。
4.两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A.它们具有的内能不等;B.它们的温度不等;C.它们必须互相接触;D.它们具有的热量不等。
5.用“功”和“热量”都可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即物体内能的改变,既可以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来量度,也可以用外界对物体做功或物体对外界做功的多少来量度。
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的改变不能用功来量度,只能用热量来量度。
6.判断: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一定增加。一是“被”做功的对象,得到的“功”可能转化成内能,也可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如果转化成内能,内能才增加;如果转化成动能,就体现为速度。比方说用手向上提重物,那么手对重物做的功就转化为动能和重力势能即转化为机械能,没有转化为内能。二是“被”做功的物体一边“被”做功,一边向外界传递热量,故内能也不一定增加。
判断: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一定减小。一是物体具有的能量不只是内能,物体在对外做功时,根据能量守衡定律,不一定是自身的内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也可能是其它能减少。例如:河水对水轮机做功,是河水的机械能转移到水轮机上,河水的内能并没有减小。又比如:一物体有初速度,在粗糙平面顶着另一物体前进,则是动能减少而内能会增加(摩擦生热)。二是如果一边对外做功一边吸收热量,且吸收的热量大于因对外做功而减少的内能,就抵消了因对外做功而减少的内能,故内能不一定减少。
初三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宇宙的奥妙,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异常,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合 理布局,农业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长,环境的有效保护等等,都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航空航天、南极探险、边贸洽谈、中东战乱、三峡工程、经济发展、“五一”旅游、拉闸限电……无一不与地理有关。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在这个世界上,读书是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投资,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同学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哦!感谢大家对成都戴氏教育精品堂学校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为同学们带来更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