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巩固,查漏补缺
化学试卷中易、中、难三种程度试题的比例一般为8:1:1,基础知识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尤为重要。
第一步,对照课本进行知识点的回忆整理,不遗漏任何知识点,并对重点内容反复体会思考,加深理解。
第二步,认真研究近期做过的试卷,将错误的题目归类整理,避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第三步,实验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的难点。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可以说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中都加大了实验考查的力度,实验题都设法推陈出新,更加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实验题无论如何变化,都需要基础理论和能力的支撑,复习时要充分利用好课本,明确实验考查要求,掌握大纲中规定的实验:①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②掌握使用仪器、实验操作的技能;③学会用实验方法鉴别常见气体,常见的酸、碱、盐等;④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⑤会解释结论,得出结论;⑥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等。
为构建实验基础知识板块,可采用两种方法复习:一是分散复习,在各章节复习中,注意认识实验装置的特点,实验成败关键,重要的现象,理解操作的注意事项等,要特别重视对重要实验的再现、升华,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二是集中复习,把实验分为专题来进行复习,可收集近期模拟试卷上的典型实验试题,进行实验的组合、变形,加以理解掌握,最终形成整个实验知识的框架和网络。
第四步,化学计算的复习。大家知道,化学计算对于中考来讲,计算的总体难度下降,但我认为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尤其是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复习时,首先应该将计算题中所包含的各种类型(如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原子的个数比、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进行知识的网络化;其次通过典型的例题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规范性(思路清晰、步骤规范、答案准确是解题的一般要求),并总结出解题的规律;第三要关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各类产品标签相关内容的计算。
第五步,应对开放性试题。近年来,中考化学试卷中开放性试题呈上升趋势,有情景开放、条件开放、结论开放等。涉及诸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新材料新能源开发等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和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涉及的相关化学知识都是比较基础的,可谓“起点高,落点低”、“看似难,做时易”。对于这类试题,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才能准确作答,切忌被题目的冗长叙述所吓倒。
调整状态,轻松迎考
(1)考前除了对知识点进行整理,不留“盲点”外,还要调整好生物钟。理化在下午2-4点钟开始考试,事先最好做些调整,将人的兴奋时段调整到下午2-4点,这正是多数人在一天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段。同学在家复习的这段时间,尽量早睡,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不宜再养成睡午觉的习惯咯。
(2)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食品新鲜、清洁、健康。以蛋白质、豆类为主,不要过多摄入大鱼大肉。考试期间不宜吃得太饱,考试间隙可以吃一些糖果,迅速补充能量,稳定情绪。
(3)考前要熟悉考场和周边的环境,消除陌生感和恐惧心理,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巧妙答卷,事半功倍
进入考场选择合适的答卷方式也很重要。拿到试卷以后不要急于答题,先把试卷从头至尾迅速浏览一遍,对题量题型做到心中有数。对较难的一时还没有思路的题目,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可以先空下来做其他的题目,最后有时间再来攻破难题。
对于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作文不是难事,但要写出满意的作文并不是易事。我们不是缺少写作材料,也不是缺少写作方法,问题常常出在立意欠新上。立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在写作之时学会思考、比较,力争创新。要在不断的追求中一步步走向更高境界。立意的境界可以分为“三重天”。一重天,就是第一眼看见题目便决定想写的,这往往是凭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几乎没有经过思考,完全是一种潜意识,一种自然。如果就这样动笔写作,常常是比较草率的,写起来看似顺手,但因为大家都容易想到,因此很难出彩。二重天,就是抛开第一次的想法,经过思考后得到的比第一次完美的结果。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提升,在思考中注意提炼,在选择中注意比较,在舍弃中注意深刻。这肯定会是一种痛,但痛中常常孕育着精彩。三重天,就是再次深入思考,重新分析,通过比较,推敲,筛选,跳出俗套,透过现象,更细,更全,更新,更深,真正“深思熟虑”,从而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想别人没有想的,写别人没有写的,这才是最高境界。
挤时间要有正确“挤”的方法:在课堂上,如果我们并不喜欢一门课,比如在语文课上,我们会偷偷拿出自己的物理作业;在数学课,我们急于完成数学作业,而忽略老师的讲课;复习时间不够,熬夜来补!绝大多数的同学会在和同学比赛“谁晚上熬夜时间更久”……我们的重点是不是时间的长短比较,而是时间的有效利用。
初三物理冲刺光现象知识点。
【三种现象的区别】
(1)光的直线传播是在同一种介质中,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2)光的反射也是在同一种介质中,光的传播方向一般改变,光速不变;
(3)光的折射是在两种介质中发生的光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一般发生改变,光速改变。
一、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1.两实验中,为什么都需要用光屏折转一定的角度?
提示:为了验证折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及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两次实验中,如何探究折射角(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提示:不断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光屏上折射光线(反射光线)位置的变化。
3.光屏在两实验中起到的作用?
提示:
(1)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验证折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显示反射角随(折射角)入射角的变化情况。
4.当将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或沿反射光线入射到镜面时),可看到折射光线(反射光线)沿入射方向射出,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光发生折射(或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二、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探究过程中,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提示: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实验中为什么选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
提示: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
3.实验中刻度尺、白纸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在白纸上标注镜面、物像的位置,刻度尺便于测量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4.此实验中光屏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观察像是否在光屏上,验证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5.在探究过程中,有时你会看到两只蜡烛的像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
提示:玻璃板太厚,前后两个面都能反射光线成像,能看到两个像,故实验时,要尽量使用较薄的玻璃板。
提示:玻璃板未放正
初三地理学习方法: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人类与环境”内容,结合“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来分析理解,可以使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地印在我们的脑子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发现,凡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很重视学习的调整,调整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的调整。通过调整,学习目的明确了,态度端正了,计划合理了,方法科学了,时间的分配和精力的使用恰当了,学习就会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