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教育须“以情动人”
时下对中学生的教育,有两种明显误区:一是家长对儿女的生理健康非常重视,稍有感冒便是打针、服药;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非常重视,分数的高低成为衡量学生好与差的主要标准,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都很忽视。殊不知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但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还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乃至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实践证明,那些对学习兴趣不高、成绩差、甚至逃学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由于心理不健康造成的。根据现代初中生心理特点,对这些学生最好的教育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即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情感教育。笔者以为,这当中“以情动人”更为重要,因为利用情感教育,方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反之亦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对学生切实做到“以情动人”,说来容易,但要做到做好却不容易。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有饱满的教学热情。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最怕老师冷漠、讥讽的面孔。特别是那些成绩偏差的学生尤其如此。反之,热情的教学态度,可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应该有着丰富的仪态表情。要优化学生心理,仅有教学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仪态表情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主要部分。
丰富的仪态表情可以创设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寓教于情”的效果。仪态表情主要通过教师的目光、面部表情、手势以及语调变化等来体现。
第三须有诚挚的感情。对学生做到“以情动人”,必须对学生怀有诚挚的感情。否则,热情与表情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毫无情感而言,热情和表情从何而来?更别提情感教育了。对学生的诚挚情感,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课外,在日常与学生的交往、接触当中
。因此,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课堂上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课后的益友!
要学会化别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向同学问清楚,自己也掌握了,就可以和同学在这一点上持平;若自己已掌握了某种方法,再将别人更加巧妙的方法学会,思路便会更加开阔,以后别人遇到一个问题无法解决时,自己却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解决,思维能力便能远超别人。所以平时做完一道题后,不妨问问其他同学,看他们有没有想出其他更加巧妙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有就尽量向他们学习。即使自己平时成绩比别人好,这时也应放下架子谦虚地向别人学习,毕竟每个人都有其长处。自己往往能通过这种谦虚的求教而赢得别人的尊敬。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许多同学说每天的作业都来不及做,哪来时间读书?我看关键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想不想读书,想读书就有时间,不妨你试试!我建议大家每天要保证有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时间可以是整块的,也可以是分散的,每天睡觉前问一问自己,今天读书有一个小时吗?欧阳修利用“马上、枕上、厕上”读书,郑板桥利用“舟中、马上、被底”背诵,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读书除了报刊杂志的“浅阅读”材料外,一定要有计划地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一周读一本,一学期就是十几本,一年就是30本,高中三年就是百来本了。这些书,不仅可以让你自信走入高考考场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将受用一辈子。
基础知识薄弱:一些考生对于各学科的基本概念掌握不扎实,相近概念混淆不清,不能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导致一些模拟练习或考试基础题得不到该得到应该得的分。另外,有些考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梳理能力不强,缺少梳理和归纳知识的基本方法,导致基础不牢。中考备考无论怎样复习,都必须要经历一个对旧知识的梳理过程,关键是梳理的形式怎样?如何有效梳理?怎样通过梳理提升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水平?
主动和独立:身心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的同学,能够在课前主动预习,发现自己学习的困难点,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大脑要高速运转,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自己去考虑,主动发言,不要等老师去“灌输”。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杂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将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发现,凡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很重视学习的调整,调整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的调整。通过调整,学习目的明确了,态度端正了,计划合理了,方法科学了,时间的分配和精力的使用恰当了,学习就会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