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政策发布家长必知的艺考常识
重视文化课复习:艺考新规实施后,文化课分数线逐渐的提高,形势可能要比2015年还要紧,各大院校的录取比重也多有变化,文化课在录取中比重增加,加上艺考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等,这些因素足够说明文化课对艺考生的重要程度。所以考生一定要重视文化课的复习,即使在专业集训期间也不可放弃文化课。作为家长更应该随时了解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如果孩子本身基础就弱又要花大量时间学习专业课,那么家长不妨给孩子准备一套艺考生文化课复习专用教材-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学案,让孩子在专业集训的间隙系统的学习文化课,夯实基础,为以后的高考(精品课)冲刺,平添了几分胜算。
一类:成绩在一本线上的高分考生
这类考生基础知识扎实,有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冲刺阶段要进一步巩固知识点,争取更高的总分。在考试过程中,心态稳定很重要,模拟考试要锻炼提升心理素质。
解决方案:要注意答题速度,字迹清楚,卷面整洁。高考试题一般都会有多种解法,如果能找到最简捷的解题方法,就会省出不少时间,有时间做后面的拔高题,因此要强化训练解题方法,学会审题,找到题目要考查的知识点。
将自己做过的模拟试题找出来,找出10个经常犯的错误,比如粗心、抄错数字、记错公式等,看这些错误在每次考试中扣了多少分,力求在高考中不再重犯就行了。
高考题型设置一般是由易到难,有时次序可能稍稍打乱,心理素质不好的考生马上就慌了,会做的题目也做不出来,高考分数反映不出他们的真实能力。针对这种情况,考前一定要让考生明白,这种安排是合理的,遇到这种情况要处乱不惊。要允许自己考场有失误,告诉自己高考考不了满分,有一种心理暗示:每个考生都会出错,某道题做不出来或做错很平常,力求会做的题做对了就已经是高分了。
二类:成绩在二本和一本之间的考生
这类考生属于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想在最后冲刺阶段提高成绩,还要在方法上下工夫。
解决方案:这类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需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可以结合高考大纲对自己知识体系的薄弱环节进行修补。和一类考生一样,要克服自己常犯的错误,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规范答题,避免不必要的失分,锻炼提升考场心理素质,确保正常发挥。历年高考中都有一些二类考生心理负担小,状态佳,考场超常发挥,冲到了一本。当然,这和他们冲刺阶段的刻苦用功也是密不可分的!
三类:成绩在三本和二本之间的考生
这类考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自己认为会做的题目总丢分。
解决方案:结合高考大纲巩固基础知识,制定学习计划逐步推进。考试时不要紧张,基础题一定要抓住,一道题可能就是一个飞跃,审题很重要,计算要仔细。
复习备考时,考生要注意不同学科答题有不同规律。政治:条理要清晰,关键性词语放在前面,如果是哲学的题目,就先说原理,再说方法论,最后结合题目加以说明。历史:不论是原因、作用、影响或者启示,都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来回答,然后要结合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其他方面加以补充。地理:记住每一节的一个大纲,然后再结合问题组织答案。
高考考前第14问:这个阶段了,跟不上老师的复习进度,老师讲的都听不懂,该不该回家自学?这个是最近很多同学的困扰!高三已经学完了所有的内容,基本上老师讲解的东西可能自己跟不上,并且老师的复习思路与速度对于有些同学是很大的挑战和困扰,所以这时候很多同学就萌生了回家学习的念头。
总之: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建议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做其余三道选择题。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其四,各平行志愿高校间没有梯度,投档成功率会下降。一些省市在实行平行志愿后,考生投档后被退档的理由,主要是高考总分低、专业不服从调剂、单科成绩不符合要求、体检不合格等。
许多学生做社科类文章的命题准确率非常低,尤其文科学生,常为此着急。其实,只要能够把握社科类文章的命题特点,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有针对性的适量训练,在短期内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谈谈如何快速准确阅读社科类文章,提高得分率。
高考选择社科类文章有明显特点:时代感强,内容单一,思路明晰。平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多读《文史知识》和《科学博览》等杂志,主要是让学生适应选文的风格。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做历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总结命题规律,明确命题者设置错误项的手段,对学生常见错误的题型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分析,有的放矢,定会事半功倍,快速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备考经验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以抛砖引玉。
使用专用教材复习文化课美术生在集训专业的同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复习专门针对艺术生基础知识点汇总的各类教材,选用那些必考点集中讲解、练习的资料,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只需要背考点然后强化练习就可以了,短时间内学习考点仍是美术生提分最快的方法。。
最后阶段,要回归课本,从课本的基础知识出发,理线索、清思路、观大势,摒弃繁杂,立足核心,突出主线,便于记忆,有利发散,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和能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