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考生和家长爱打听各方面的小道消息,甚至把小道消息视作官方文件,而对正规渠道传达的文件、精神置若罔闻。这样就会在高考方向上有所偏离。
例如,高考考试大纲是高考的法定性文件、指导性文件,高考考什么,大纲上都说得清清楚楚。有些考生不仔细地学习理解大纲的精神,而是听一些小道消息,听一些所谓的“高考趋势”报告。当然,那些东西也可以参考,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但是不能主次颠倒。某些高考趋势报告可能确有价值,然而其原因一定是因为报告者彻底领会了当年考试大纲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再作发挥。
考试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有勇气。“试试、争争”是一种积骰的参与心态,是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挑战的气势。无论是复习还是在考场上,都需要情绪饱满和精神张扬,而不是情绪不振和精神萎靡,需要兴奋而不是沉闷,需要勇敢而不是怯懦。“光想赢的没能赢,不想输的反倒赢了”。“想赢”是我们追求的“上限”,不想输是我们的“下限”。“想赢”是需要努因而比较紧张的被动的,“不想输”则是一种守势从而比较从容和主动。显然,后者心态较为放松。在放松的心态下,往往会发挥正常而取得好的效果。
恒心:恒看挫折,恒久动力
恒心包含了恒看挫折、恒久动力这两种调适方法。郑教授表示,一个考生在刚进入高三时成绩还不错,但经历了高考前大大小小的调考后,自信心已经被摧毁了一大半,因为他越考越差,还没上考场就被挫折吓倒了。所以,提出“恒看挫折”就是要求考生用持之以恒的心态与考试带来的挫折做斗争。
郑教授提倡,可用有意识的心理调控方法来应对挫折。一是要在考试后认真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分析失败的主客观因素。二是修订学习目标,使自己能够获得成功体验,“总考第一名”、“绝不能失败”是苛刻的错误观念,让考生“搭着板凳也够不着”,所以不要对自己苛求。三是考生要学会用“中长远满足”去替代“即刻满足”,常言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孩子这方面不行,但总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考前最好对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现象(如当前提倡“以德治国”,而社会现象中,物质文明远远大于精神文明,以这一现象作为话题等)三方面各写一篇考试模拟作文。有时间的话,还可准备、整理出一些材料,这样,到了考场,你也就不会惊慌了。
心理辅导和心理调节不是到考试期间或考试前二三天做做样子就行,它需要考生和家长落实到考前备考的每一天,因此,在最后十天的备考中,家长要督促或帮助孩子做好每天的心理辅导功课。
“心理调节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每天都保持愉悦的心态,这样孩子的复习效率较高,自信心也会随之日增。”因此,家长要清楚自己的孩子能力有多高,然后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制订出每天的复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调整好孩子的“高考生物钟”,让孩子每天完成既定计划并享受其中的快乐过程。但是,复习计划不宜过高,否则会让孩子产生紧张、疲劳、厌烦的心态,影响到复习的效率。
在心态的调节上,建议考生和家长每天多聊一些让考生感觉心情愉悦的往事或对人生前景的美好展望,最好将这些美好的片段用简明扼要的话语记录下来,制成卡片,每天在睡前浏览一遍。再者,考生也可以在学习之余或睡前,自己对自己说一些鼓励的心理暗示话语,增强自己的备考信心。
最后,家长在家中备一个家庭小药箱,孩子一旦出现感冒或肠胃不适等情况,服点药就可以解决的,没必要上医院。建议考生在考前和考试期间不要做一些剧烈或危险的运动,防止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