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写上题目。从历年阅卷来看,总有些同学把题目忘记了。忘掉题目的损失绝不是仅仅没有拟上题目扣掉的一分、两分,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阅卷老师看到考生的作文没有题目,没有眼睛,他还有好印象吗?而且,作文的题目是引导老师抓住这篇作文的要旨、线索和核心问题的,没有题目,就失去了线索,很不容易把握,所以损失不是没写题目这一点。
高考阴雨复读规划
必须重视阅读的训练:其次在阅读中,要慎重选材。选材要适合学生水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阅读积极性。有此老师只考虑到扩大词汇量和迅速提高解题能力,一味偏重选生词多的文章和出难题,其结果往往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对提高能力极其不利。另外,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逐步地使同学们养成达标的阅读速度和具备娴熟的阅读技巧。
当众多艺术生费了很多精力与时间过了专业课这一关后,却顾此失彼,文化课成绩成为他们进入艺术高校的最后一道更难的门槛。普通的艺术院校也许300分左右的文化分就可以上,但重点院校如中央美院、中国传媒大学等还是需要450分以上、500多分的文化课成绩的。
高考语文如何一步步走到130分
基础:背诵记忆四个字
基础特指前四道选择题基础没有什么捷径,就是背诵记忆四个字,谁记得熟谁就胜利。
在我的身边,几乎每一个人都备有语文基础的整理本,很多同学的本子甚至是从高一就开始记录的。
如果没有从高一、高二做起也没有关系,从现在做起,只需要一个小本子,两种颜色的笔,一种记录常考常见的(相信高三的大考和老师们常规出题都会反复出现这些),另一种是记下自己的整理。
举个例子,想“相、像、象”三个字在词组里如何区分,这些都是老师不一定会讲,但需要自己整理的。想要刷题的同学,题目推荐龙门,够多够全,整理推荐五三,理由同上。
小结一:基础没有捷径,字音字形成语全靠记忆总结,病句总结模式,科技文多练手找感觉。
阅读理解:古文+诗词+现代文+语言应用
古文到后期应该争取的便是尽量不扣分。在后期我做了许多的古文,几乎每天一篇。
我的做法不是做题,而是看古文,勾出常见字,然后将两道选择题里面意思不知道的勾出来,将翻译里面的给分点勾出来,便可以了。没有必要认认真真全部做完,重要的是将不知道的积累摘抄下来,作为自己的。
而看古文也是一样,每天多看一些,便有了古文的感觉,就像英语阅读一样,不一定每一篇都看得非常懂,但到后来做多了就有题感了。触类旁通,便是这个道理了。
归纳题则需要大家在第一遍扫视的时候先看题干,带着目的去看文章,第一遍看得时候便将事件分类分段,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啦。
诗词鉴赏,越复习容易做的越差,不过不用担心,因为大家都是这样,我们要争取的不过是能得到的分——术语、格式。
老师说什么读诗读多了就读懂了,其实事实是读诗读多了自己的想法就多了,知道该向哪个方面联想。所以唯一一个想说的就是,跟着老师学格式!一定要务必保证答案的格式向给分标答靠拢,术语准确,便有基础分了。
现代文和诗词鉴赏触类旁通,并且是拉分得分的重头,想说的更多的就是,在时间和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凡是你脑海中一闪而过的东西,能写下来都尽量写下来。
相信很多时候大家对答案都会发现,本来你想到了,却觉得不可能或者不确定,便没有将答案写下来,最后便错过了失分了。
现代文和诗词鉴赏还有想通的地方便是可以分类,比如让大家乡土的故乡类、城市乡村文明类等等,很多题都有母题,要善于总结。
艺术生应对文化课 立足基础补齐“短板”
学会科学安排和内容取舍:艺术生考完专业以后,文化课复习时间非常短,复习中必须分清主次,侧重点应放在主干知识点上。在最后的复习时间里,参考书宜精不宜多,在文化课复习的过程中,要紧扣课本、《考纲》来进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着重抓好基础题,多看经典例题,而坚决不去碰偏题、难题、怪题。对主干知识点,考生既要熟记,又要对此类知识构建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对于主干知识,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要经常复习,多遍回顾,熟记于心,这样才能遇题不慌,联系材料对掌握的知识很好地加以取舍。对很多艺术生而言,在短期内要把自己的分析,综合等能力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是不现实的,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分数,应试与答题技巧显得很重要,以力求能多得一分就多得一分,很多时候,一分决定命运。为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卷面,书写,格式,序号,答题模式等因素要格外重视,不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