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力求抽一点时间看一二张含有数、理、化、语文、英语等各种内容的参考性报纸或杂志(如《中学生学习报》、《读者》、《杂文报》、《中学生数理化》、《中学生理化报》等)。自己若没有订,可于傍晚抽空到校学生阅览室看看。一方面,看看报纸中别人怎样分析和评论一个问题,想一想别人从哪个方面入手分析评论这一问题,主要观点是什么,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不知不觉中,你就会发现,你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日渐提高,并带有自己的见解和特色。另方面,看别人怎样巧用公式、图象去解决问题,想一想别人是如何着手的。想清楚了,晚上找来练习册,在相应章节找一些题目试用一下,看能否行得通,行不通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方法用熟了,别人的方法就会成为自己卓有成效的方法。这样,解题时思维便不易受到限制,头脑也远比别人灵活。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抓基础,讲落实:众多中考名师反复强调,中考命题的目的是选拔能力比较强而不是仅会死记硬背的学生,因此在复习双基时,我们建议可以利用目录进行回忆,当全部回忆完某部分后就进行归纳总结。每一部分都按此方法复习完后,重点要搞清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就会加强知识点的落实。基本能力可以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加以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就加强了基础知识的理解,因此,定时、定量的模拟练习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主动和独立:一定要独立完成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熟能生巧,这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初三地理学习方法: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倘若就我们的学习喻作航船,勤奋则是轮船的马达;正确的学习方法便是轮船的方向盘与航线、让我们驾上这艘希冀之船在知识的海洋中园游,让船儿载着我们驶向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