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时可以通观全局地浏览式地预习,了解即将要学习到的大体内容,今天老师讲啥,心里明确。也可以细致地预习,并提出不懂的问题,以便于听课。
如今这孩子的作业,也实在是古怪啊!我姐姐的女儿今年才一年级,自打她上了学,全家大人就没过过一天的太平日子。今天是看三幅图,然后根据意思画出第四幅;明天是让家长给叠一只纸青蛙,还得是一拍桌子就能往前跳的那种,跳不远都不成;后天呢,又是跟孩子一起朗诵古诗,然后和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虚拟语气
如果我们所说的不是事实,而只是一种假设、愿望、建议或是一种实现不了的空想就用虚拟语气。
注意:条件句分两种,真实条件句和虚拟条件句。只有在虚拟(非真实)条件句中,才用虚拟语气;而在真实条件句中,要用陈述语气。
请比较:
(1)If it is sunny tomorrow , we’ll go to the zoo。
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将会去公园。
在这句话中,明天天气好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并非虚拟、幻想,因此是真实条件句,在本句中,适用“主将从现。”
(2)If I were you , I would go at once。
如果我是你的话,我立刻就走。
在这句话中,条件句“如果我是你”,但事实上,我不可能成为你,这只是假设的情况,没有实现的可能。当条件实现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可以说没有时,就需要用虚拟语气来表示。
语文方法。
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
五、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六、重感悟:思千载,想万物。
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七、细思考:学而思,思而得。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八、求精熟:启而发,点而悟。
语文学习欲求“精熟”,贵在得名师“点拨”,因此学生必须懂得一点教师“点拨”的道理。
可能我要比我的学生更激动。一进校园,就被学生簇拥着,学生们也早早就到了。时间还早,于是开始打扫卫生,领新书,发校服,等做完后,我们盼望的教官们已经在楼上等我们了,上午十一点半开始训练,看到全校学生统一着装,真得很整齐。一番程式后,崔教官成为学生们的教官,班主任我则是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