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餐时:就餐时,就从小教育孩子珍惜粮食、菜肴,使他(她)明白饭菜来之不易的道理。让孩子在餐桌上学会礼貌和谦让。
在正确的分析定位了孩子之后,笔者希望家长对孩子有正确的期望,一个人的成就是建立在他能力范围之下的,制定一个适合孩子的目标,在他达到的时候鼓励他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信心更可以帮助他从小学会正确的认知了解自己,不要出现拔苗助长,欲速不达的悲剧。那么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参加“希望杯”呢?
也许家长们对于现在小升初的激烈竞争程度已早有耳闻,也大概了解现在小学高年级的家长都在着急什么,无非是:奥数、公共英语、以及各类荣誉证书。其实,如果孩子们能从小开始就接触奥数并坚持学习的话,那么真正到六年级小升初的时候,我们就会因为打下的牢固基础而相对轻松许多,不用到关键时候再因为接触知识较晚没有系统地学习而追悔莫及了。
小升初衔接:如何应对初中生青春期变化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一、初二学生尤为明显。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初一、初二的学生,与近年来该年龄段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
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种种状况表明,初一、初二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该年龄段学生多为13—14岁。普查资料表明,这个年龄是青少年生理迅猛发育时期中的最高峰,男生身体体格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女生体重、胸围逐步向着女性体型发育,第二性症如浪潮般汹涌袭来。
生理上的日趋成熟带来了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同时心理发育成熟度显著落后于身体发育,使得他们的“成人感”往往与现实世界发生矛盾,因此为了使自己得到内心真正的满足
他们往往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获取同龄同伴的认可,二是追求流行文化。
简单追随、模仿、尝试,带来哥们义气、盲目强调个性等等不良习性。与此相对的,作为主流文化代表的学校与家庭,与他们追求流行、崇尚绝对自由、要求独立的内心世界恰恰是相对抗的。
于是,反感、敌对、叛逆、孤独、焦虑、偏激等等敌对行为和心理状态就产生了,与上一代人之间的代沟也由此形成。
对于初一、初二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应加强对他们的认识,投入更多的关注。我们仅仅只是意识到他们的特殊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危险期”。
【建议】昨晚教育热线主持人之一、资深心理咨询师王裕如认为,根据刘女士的描述,这位被家长认为“懒”的男孩,倒是需要请一位心理咨询师咨询一下,从心理层面仔细寻找一下他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也许,他不仅仅是懒,需要调节的是心理问题。如果家长只用简单的惩罚手段教训孩子,可能对他的心理健康危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