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名师太累现在的奥数“名师”,双休日几乎都排满了课,一堂接着一堂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老师始终做到“诲人不倦”恐怕不太现实。二是学生太多因材施教太难家长都带着小孩奔名师那儿去,只好大家挤一挤,一个教室挤上60多个人是很平常的。人太多,每个学生上台、提问的机会相对就少了,学生基础又不一样。而名师的时间、精力很有限,要想“因材施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这个阶段,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为:兴趣为主导,熟悉课文内容,该背的都要背下来;一些生字词,要反复听写,掌握基本的书写内容;数学方面则能根据例题,依葫芦画瓢完成课外练习等。
孩子是受教育者,他们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是在不断改正错误中进步成长的。当家长给孩子提出希望以后,孩子会不自觉的犯一些以前出现过的错误或产生新的错误。这时并不时孩子“老毛病又犯了”。这时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既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把犯错误的孩子“一棍子打死”。这样就会前功尽弃,也就是有很多家长总感觉到的,孩子开学头几周表现还可以,到了半期以后,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的原因。
我那位教师朋友说,这种情况还算是比较好的了,更严重者,有的孩子一上初中接触到几何题目就会极度地厌恶,以至于产生厌学的情绪也都是有可能的。朋友分析说,主要是因为在中学阶段理科增加了物理、化学,这些课程随说真正牵扯到数学的东西不多,但是思维是最重要的,奥数好的孩子,他们的思维都相当活跃,遇到一个题目往往都能在同一时间马上想到两三种甚至更多的解法。
事实上,任何东西都可以图表化。举个例子,你可以把粘在香蕉、苹果或梨上的不干胶标签重新贴在一张纸上(排成一列式一行),周末时让孩子数数看每种水果吃了多少。孩子用这种方式理解要比纸上的数字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