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后有正确的期望心理。同学们在考试完后不要过多的纠结过高或过低的分数,这时一定要对试卷和自己的成绩进行及时认真地分析。查漏补缺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针对性的准备。
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练!
至于淡化课堂笔记,是源于一种现象——我发现笔记记得好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只知道记笔记的学生,当老师让他们思考下一道题的时候,他们往往还在做前面一道题的记录。……这样的学习,怎能谈得上思维的发展呢?
怎样学好高一数学
听课篇:听课首先要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高一老师有两类:一是刚送走高三学生后到高一,二是刚走上讲台不久,共同特点是节奏快。其他学科老师都会要求我们尽量要去复习,但是数学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很多时候你不知道老师明天要上什么东西,书上的东西很多需要老师的再加工。这样一来上课就成了最关键的环节,走一会神都可能使你产生一堆认识上的盲点!听课要有效率除了认真听,脑袋跟着老师的走,多动脑,主动思考以外,还需要记好笔记,笔记不是照搬黑板的东西,而应该是关键点,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或者困惑,及时加上注解,方便回头再复习,整理掌握。
当你在高一迅速站稳脚跟,展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后,应该要树立考取名校的目标,甚至北大、清华等2+7名校。那么,我们可以反推一下,要考取这些名校,各科至少要考多少分。了解这一情况后,在高一学生做要做的就是全面扎实基础。这里所说的基础指的是高考所要求的基础,它要比课本内容高很多,而此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正是在由课本走向高层次基础中遭遇挫折。即使目标是拔高,但是基础务必要先行,而且要做到融会贯通,这可不是个容易事。为此,要耐住性子做好基本功,比如良好的阅读习惯、运算习惯、积累习惯等,对今后都大有好处。
高二化学课改总结范文
1.活动探究。这种形式非常好,但是有些探究有问题,有些探究,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如氧化还原反应讲完,接着[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让学生探究Fe—Fe2+—Fe3+转化,而学生以前没有学过Fe的性质,所以预测不出,假设不出。以致大部分学生探究实验就像抓中药,试管中什么试剂都加;探究实验实际操作条件要求很高,很难达到。
2.课时感觉时间非常紧张。按照教材安排,内容中[观察思考],[活动探究],
[迁移应用],[身边化学]都应该用起来,效果也很好。但是,如果全部应用起来,课程内容就讲不完。如第4章元素与材料世界一节:“观察思考金属铝的还原性——铝热反应实验。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进行一下演示,时间是够用了,但若让学生参与这一实验过程,并进行讨论,时间就不够用了。不知教材编写专家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是否对课时和教学量进行过实际测算?
3、考试评价凌驾于课程目标之上
由于受高考的影响,目前有一种倾向是重考试大纲、轻课程标准,按明日高考形势及思维路线组织今天的教学。因此,课程设计思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都主要集中在高考上,教学中一步到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必修选修内容混乱出现,习题严重偏离正常轨道,超课时、超要求、超容量、赶进度成为一股力量强大的暗流。在这种形势下,新课程体系如何应对?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
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发现,凡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很重视学习的调整,调整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的调整。通过调整,学习目的明确了,态度端正了,计划合理了,方法科学了,时间的分配和精力的使用恰当了,学习就会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